close

  看完後印象最深刻的,是很後面的地方,某個學者說的話。
  大概的意思是說,研究指出,人類腦中對於性慾、浪漫情感以及穩定關係發展的想發,是由三種不同迴路在進行的,所以雙性戀這個趨勢會一直都在。
  我自己的解讀是,難怪有很多人都在為了性吸引力及愛情的不平衡所苦---- 一邊嚮往長久穩定的愛情關係,一邊又追求刺激誘人的外遇,擺盪在中間難以抉擇,到最後放棄的那部分總是變成了永恆,選擇要留下的那部分卻成了往後不段嫌棄糟糠。 這只是小小的有感而發。。。。

  雙性戀的人變多了?雙性戀是種流行嬤?  這是這部紀錄片旅行美國各地在探討的主要問題。

  裡面一個有趣的論點是,沒有雙性戀男人,只有直男跟同男。雖然那不代表絕對的結論,但是美國西北大學會迸出這個想法還滿有趣的。

  美國現在似乎有很多青少年對於性向開始出現模糊,而這跟偶像明星的行為受到報導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瑪丹娜跟克莉絲汀及布蘭妮在MTV表演上熱吻的這件事情,似乎影響了非常多人,讓不少人覺得這樣是OK的,甚至可能覺得這樣很酷也不一定。
  於是就在一種社會默許及鼓勵之下,與同性交往及親熱,變成不再是那麼罪惡十足的事情。 喔~~瑪丹娜引領了十多年前內衣外穿風潮,那麼我們這一代的性解放,說不定仍然要感謝娜姐耶 XD
 (娜姐親Christina Aguilera,來自維基百科)(娜姐親布蘭妮)

  大多數的人對雙性戀的偏見,就是覺得他們魚與熊掌兼得,覺得他們是牆頭草,覺得他們一腳踩在衣櫃外、一腳在一櫃內......有些感覺起來是既羨慕又討厭的批評,但他們也覺得自己被夾在兩種性向之間,不能得到諒解及認同。

  其實對我而言,雙性戀與異性戀沒什麼不同,因為每個人都有對同性喜好的因子存在著,如果喜歡同性多一點,那性傾向就是認同在同性戀,如果喜歡異性很多,那就是異性戀,如果沒有特別喜好往同異哪邊,那就是雙性戀了,所以我覺得雙性戀無所不在,只是對同性喜好的那個部分有沒有被探索激發出來而已。
  所以我認為很多雙性戀可以跟異性交往,卻又保持著對同性的喜愛,這個部分與社會普遍所認為價值沒什麼衝突,所以我本來覺得他們不太需要像同志一樣,要成立團體社群尋求支持認同,如果今天就這樣成立了Bi The Way這個團體,我會覺得他們是在喜好同性的這個部分,得不到同志的支持,也不被異性戀了解所致。 
  
不然到處都是異性戀,怎麼就沒有異性戀團體呢?

  可能有人害怕跟雙性戀交往,是害怕她們不願意給承諾,但我覺得這樣的偏見還滿嚴重的。
  因為就算是異/同性戀伴侶及夫妻,也不能保證說給了承諾,就真的會一輩子在一起,都不會離婚阿!
  關於承諾,不是因為性傾向,而是在於個人對於感情願意投入的多寡吧!

  如果今天雙性戀A女就是認為B女是她的天命真女,那麼不管是不是有CDEF男在追A女,那麼A女還是會一直跟B女在一起,不會因為A女是雙性戀,就突然決定要跟C男交往,或跟D男結婚。

  而且可以慾望著兩種性別,也不代表就會同時跟兩種性別的對象交往。

  再者,就算是異性戀,也不見得就一次只愛一個人阿! 多少異性戀腳踏兩條船哩?所以怎麼可以先入圍住認為雙性戀的人會隨時隨地的移情別戀哩?

  所以我覺得,這些對於雙性戀的偏見想法及迷思,一方面來自於害怕,一方面來自於羨慕。

  但是這情緒都是因為雙性戀對同性及異性都能夠慾望的關係。


  這部片讓我看到了雙性戀的多元色彩,討論了很多人心中的疑問,也深入去了解幾個受訪對象的家庭、父母及伴侶之間的關係。是適合初級了解這個社群的紀錄片!
  片中有個受訪者很可愛,是11歲的JOSH,父親是同志導演,媽媽應該就是個異女,父母是分居的狀態。 受到父親的影響,JOSH會認為自己將來長大也要當GAY,這樣父親才會繼續愛他。還好父母都給他正確的觀念及滿滿的愛,雖然他腦中還是會想他以後要怎麼發展雙性戀戀情或什麼的,但至少,性傾向對他而言已經不是那麼困擾的重要事情,那是可以自然發展的。
  看著11歲小孩在煩惱著雙、異、同這種事情,真的很好笑!因為11歲的時候,我們還不太會想這種事情阿!大概只有思考要怎麼把功課寫完/考試考好,不要被老師打這種問題吧。

  可惜這部片放映有點晚,所以我沒聽完映後座談就離去。不然聽聽大家的討論及想法,應該會滿有趣的。10/23星期四晚上還有一場。


 ---------------------------------------------

  愛情雙向道 Bi the Way
布蘭妮‧布洛克曼 Brittany BLOCKMAN &
約瑟芬‧黛克 Josephine DECKER
2008|美國|紀錄片 Documentary|Color|Beta|93 min
2008 波士頓國際馬里蘭影展
本片訪談被退學的帕蜜、必須在社交圈及新愛人間做抉擇的泰、追求平等性關係的塔恩、對抗父母和前女友們的大衛、雙親皆為同志的喬許,將五個年輕人的故事交織在生化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及大眾的觀點中,試圖以幽默觀點穿越美國複雜的性別之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