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踽踽巴黎》,是導演根據父母的一位友人的生平所創作的故事及電影。

  她小時候看過這位長輩,也從父母口中聽到他後來發生的事情,對於一個這麼有才華卻懷才不遇的人,這樣的事蹟讓她感到震驚,所以儘管他在文壇上並不有名,她還是決定以他為文本創作,並根據父母長輩們回憶過往的談話,來拍出70年代的氛圍及感覺。

  影片的步調很多地方會有點緩慢,ㄜ~~~也就是說很好睡,而且偏偏新光影城樓上在施工,因此觀影品質整個很差,很多地方我都昏昏睡去夢周公。

  雖然幾個重點地方沒看到,但還是可以理解這部片傳達出來的憂傷及焦慮。


  主角哈利是在法國某翻譯社工作的俄國人,出版了一本詩集(文集)「狗娘養的」,在當時獲得相當大的轟動。於是他應該是想要專心創作,因而賣掉房子,到旅館去住。我覺得這真是個錯誤的決定,應該是去租比較小的公寓,才不會讓現金燒得那麼快阿!如果他不是那麼快把現金用磬,後來應該也不會那麼窮途潦倒。

  片中拍出了哈利是個很追求完美的人,很有才華氣質及想法,但脾氣很不好,只要一踩到他的點,他馬上就會跳起來大罵,他也拒絕被人分析了解及幫助,自尊是他最重要的資產,資本世界及社會化對他而言是控制人生的枷鎖,因此他拒絕開設銀行帳戶,以避免被追查控制。

  他第二本作品出版遇到困難,以致於沒有收入,但是他還是不停的創作,以及四處流離,高傲如他,更不可能找朋友幫助他,尤其是決裂的朋友。

  最後他寫的一篇作品序言,讓一個給他住宿的大學生看(也可能是研究生或博士升),那人看了覺得哈利寫的東西有尼采的風範,也有很多大師作家的感覺,哈利深受理解及感動。

 

  但我卻想到,他這麼有才華,卻因為不夠社會化及圓融而與人溝通不順,喪失了許多機會。但或許也就是他這種反骨,才有辦法創作出很特別的東西。

  很多大師級的作家及畫家(林布蘭、梵谷…..),在當代也常常有志難伸,甚至窮死病死餓死,過了很久之後,才被人發現其作品的價值所在,他們在當代也或許被認為是個難搞不好相處的人吧!?

  所以這樣說來藝術家的伯樂很重要,他們可以不看個人的個性優缺點,就只是發現作品裡面的美好及價值,這樣藝術家才不會被埋沒在社會的洪流裡。但伯樂還真的很難遇!

 

  影片尾段,看著哈利在巴黎各處獨行,找尋生存的機會,吃飯填飽肚子的可能性,都不自覺為他感到焦慮。若是他願意低頭求援,就可以繼續活著好好創作不是嬤?  這大概就是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及想法。

 

  有人說,這個故事如果拍成舞台劇也許會比較好,我想,說不定真的可以拿掉很多較淡薄的鏡頭,並且讓哈利這個人更為突顯唷。

 

  

 這篇影評寫得很好 http://blog.xuite.net/potato543/nanana/20121467

 

 

踽踽巴黎  The Walking Man
奧瑞莉亞‧喬吉絲 Aurelia GEORGES
2007|法國|劇情片 Fiction|Color|35mm|82 min
2007 德國女性影展首獎
2008 坎城影展

「我可以變成你養的狗,我保證我會比其他的狗更好,我將學會上廁所,不隨地大小便,也不會亂幹你的女人、你鄰居的女人或你的女傭,但你要多買鞋子給我,這樣我才能手腳並用,趴在地上走路。」這部根據俄裔流亡作家佛萊德米‧史萊米安生平改編的電影,除了有震驚四座的詩句外,還有作家潦倒一生、卻始終忠於自己靈魂的寫實紀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