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台北藝術節的《三姐妹 人形機器人版》,是改編自契訶夫的作品,
並加入科技發展後有機器人的未來,因此演員除了人之外,還多了機器人,這樣的組合挺特別的,
此外也不知從19世紀討論的人性,到現在會不會有所不同,這對我來說都是相當有趣的議題

台北藝術節的DM及網頁版的資訊(含簡短影片)也很吸引人,所以這齣戲好早以前就已經賣光了
2013-08-25 14.00.19

今天也是我首次朝聖水源劇場這個場地,內裝果然比較豪華也比較大,
大概可容納400人左右,且座位有椅背(感動流淚~~)
但由於這是沒劃位的場次,根據經驗最好提早ㄧ小時來排隊,才2點時大概就已經有一百人了吧!oops!
2013-08-25 14.09.30排隊的盛況

雖然是較小的劇碼,但接待的服務人員陣仗也挺大的,從一樓就有接待,直到樓上,而且有一個感覺好像瀞儀喔,服務很好很親切呢!主辦單位也很貼心舉辦演前座談,可惜大家都在排隊,所以只能站著聽,直到2:20才放人進去坐

這是平田導演在場內做演後座談時的照片,
2013-08-25 16.45.48

  這部片中的人都在無意識的講一些沒甚麼邏輯,很直覺反應的話
  例如有人要去新加坡工作,每個人都問一樣的問題,就是"新加坡熱不熱"
  卻都沒人關心有沒有甚麼準備,還是有甚麼規劃期許,大概都是為了湊話題,怕安靜冷場才會問到比較深入。那也就顯示出大多數時候,人跟別人接觸時都是很粗淺的,也或許是並不想多說話,但為了禮貌而不得不想些話題。
  家人之間多半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有時候也許是不想被賦予太多壓力,所以講話的內容也不脫最近發生的事情,但卻極少討論自己的夢想。這個好像真的是這樣齁~~~因為講出夢想被家人打槍時最不舒服了,多半都覺得家人是最該支持自己的人,可是事實上潑冷水的也都是自家人,因為東方社會都擔心子女去冒險會受苦,採取的保護心態,卻常常傷到彼此。一方覺得受限被打壓,一方則覺得孩子叛逆不聽話(但聽話的好處是甚麼?照著長輩的人生再過一次?但如果他們的生活是你不想要的呢?)。
  

  再來是關於人善於遺忘不想記得的事情,及大多數時候總是言不由衷這點,則在鋪陳很久的平淡劇情後大爆發。
  因為三妹有一個人型機器人,加上小時候曾經歷父親學生對她的非禮舉止,這些事情她又說不出來,所以她就封閉自己、繭居在家裡,幾乎沒再出現過,就算在家裡也是,多年來都由人形機器人代替她跟其他兄弟姊妹往來,姊姊們也都很多年沒看過她。但是人形機器人與她的腦袋與記憶是同步的,所以那些她選擇遺忘的事情,機器人卻都知道。
  而且機器人不懂甚麼叫做維持表面和平的隱瞞,因此就在姊妹及當事人都在的時候,把當年的秘密說出來,讓一場送別會變得很尷尬。儘管當事人想否認,但是大家對於這樣的事情造成三妹的心理創傷,卻彷彿有了個理由來交代。因為人的腦袋拒絕接受不合理的事情,認為反事皆有理由,人不可能單純的個性奇怪,一定是發生某件事情,才會讓個性走樣,因此只要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內心對這樣的行為反而舒服了。

  我在想,如果三妹當年若能說出來,後來會不會不同?有沒有可能她會成為一個好好做自己的人?我們常為了維持表面的和平而隱藏了一些東西在檯面下,是否曾想過隱藏的代價是甚麼?有沒有可能,自以為的好意只是讓問題加深而已?言不由衷的關係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嗎?破壞關係就會變成壞人嗎?這裡面有很多信念上的設定其實是需要一個個被重新檢視的。
  根據自己的經驗,表面的和平其實只是在未來帶來更大摧破的一個伏筆。你以為現在可以好好的,但你只是把需要爆破的東西壓得更緊,時間越久就會累積更多需要爆的東西,因此到最後爆炸的範圍,可能會遠超出自己的想像。但是既然選擇了先維持表面的和平,那麼之後的大爆炸就是必須要付的代價。嗯,有體驗過真的不一樣......


  劇中人有講到"勞動是尊貴的說法,應該是當權者及得利者所編造出來的謊言",我想這跟19世紀的人每天都非常辛苦勞動有關,他們每天辛苦做很多事情,卻只能達成溫飽而已,因此勞動本身並不能為他們帶來任何的樂趣。可是對於極少勞動的貴族來說,偶爾的勞動對他們來說,說不定真的帶來很特別的感受,因為大多數事情都讓下人包辦了,他們的親身體驗並不多。
  這兩者的對照,就跟人是為了熱情與興趣在工作,還是為了生存而工作的道理是一樣。就像當我們去做社福,不求回報的付出,或是做自己開心的事情,例如跳舞、爬山,儘管體力上有消耗,但是內心卻是有成就感的並不會像工作那樣的疲累。
  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說,人必須先滿足了生理及安全需要,才會有更進一步的需求去跟人交流及獲得知識,贏得一種歸屬感,最後才會想到自我實現。因此當人的位置不同時,對同一件事情的理解也會很不一樣。因此我們也許免不了要勞動及工作,但可以試著找自己做起來最開心的事情,而不一定是你最擅長的事情(除非你做起來也很喜歡),那麼帶來的成就感及樂趣自然就不同了。

  從這裡再提到機器人的科技,戲中的家庭有一個家庭用的全能機器人,可以煮飯打掃買菜替代許多媽媽的功能,因此,大家都希望可以擁有自己的機器人,替代自己平日的工作,那麼就不用常常這麼累了,但這裡面最後才能被取代的是學校的老師。
  可是這又有個問題了,機器人需要製造成本,會不會到最後還是一樣,只有貴族及有錢人才有機器人,大多數的人存錢變成是為了買機器人,錢都給有辦法製造的人賺走了,仍然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而且自己能做的工作大多數都被機器人所替代!會不會人最後只能做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例如藝術創作、教育、體能訓練、體驗的傳承等等,不然就是連讓機器人做都太昂貴的事情,也就是很不值錢的工作呢?
  如果大多數的勞動都可以由機器人代勞時,人類要做甚麼呢?是不是就能夠好好的去追逐夢想、自我實現呢?就像小叮噹裡面的未來世界一樣,有很多法寶的發明,但是還是需要工作的,那麼做的事情是否就會高貴一點,接近自我實現的工作呢?這還真的是個大哉問。


看板上的資訊
2013-08-25 16.52.33
2013-08-25 16.52.51


世界首創,機器人、人形機器人、人類三者的實驗作品
2012 受邀巴黎秋天藝術節演出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動搖戲劇本質的實驗性作品。」──日本經濟新聞
「世界首創,只有平田織佐才做得到的機器人劇場。」──劇評家江森盛夫


科技社會的秘辛,我的妹妹是機器人
人類的共同價值與情感,科技能否承續


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但如果真的擁有自己的複製分身,是否就能隨時派出代打?是否等於擁有完全的知己?它的反應,會與我如出一轍嗎?以人形機器人擔綱演員,與人類同臺演出經典俄國名劇《三姊妹》的改編版本,人形機器人飾演三姊妹么妹,你分得出真假雙姝,是它?還是她?

近未來的日本,一位尖端機器人研究者的三個女兒,在父親死後,留在僅剩大量沒落機器人工廠的偏遠城市中,懷抱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努力生活;家中成員,除了四處移動的機器管家,還有一位是真假難辨的人形機器人……。三姊妹的對話,不僅揭露家族的過去與驚人真相,也像是一則寓言,暗示著科技社會的未來。

日本現代戲劇領袖平田織佐,與日本科學家石黑浩合作的機器人劇場,首度加入外形動作高度擬真、與人類真假難辨的人形機器人,與非人類外觀、但能依指令完成任務的智慧型機器,及真正的人類共同演出。三者在舞臺上並列,彷彿由生命進展至人造生命的演化史,既明確點出人類與機器的差異,同時又強烈對照出科技與人性間的主客易位。

2007年,CNN將石黑浩譽為八位最能影響人類生命的天才之一。石黑浩深刻觀察真人的肢體神態與行為模式,整合認知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與社會學等跨領域研究,從材質、施力方式以至動作慣性,皆細膩重現於人形機器人的創造中;他認為,外觀的擬真程度,有助於機器與人類的溝通互動,也是機器人能否融入人類社會的關鍵;更重要的是,透過人形機器人的創造與對擬真生命的追求,將讓人類更了解自己不可取代的獨特性。

《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是平田織佐與石黑浩合作的第四齣機器人戲劇,探索人形機器人感動人心的能力。本劇改編自俄國作家契訶夫的經典名劇,原著中,主角透過付出勞動實踐夢想,爭取更文明美好的生活;在改編後的人形機器人版本中,科技發展取代了人力勞動,正如同人形機器人取代真人演員,拋出「人類的存在是否終將被科技取代?」的省思。 本劇於2012年10月在東京首演,隨即受邀赴巴黎秋天藝術節演出。今年首度臺灣演出後,將赴西班牙、俄羅斯等地巡迴演出。




日本青年團劇團
1982年由平田織佐創立,以「當代口語戲劇理論」為基礎,突破傳統框架,發展出全新戲劇形式,於1990年代引起日本戲劇界高度注目。「幾乎聽不清楚臺詞的微弱聲調」、「同時進行多數對話」、「演員背對觀眾」等挑戰傳統表演禁忌的演出特質,是青年團引領觀眾對現有戲劇理論進行批判性檢視的戰略。他們希望由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出發,創造出以白話文為主體的新鮮戲劇語言。


導演|平田織佐

劇作家、青年團劇團導演暨團長、東京駒場劇場(Komaba Agora Theater)藝術總監兼負責人、大阪大學傳達設計研究中心教授。致力於「當代口語戲劇理論」的研究與實踐,1990年代起,成為劇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他以東京駒場劇場為根據地,積極透過工作坊與聯合製作計畫,與法國、韓國、澳洲、美國、愛爾蘭、加拿大等地藝術家進行交流,並把地方劇團引介給東京的觀眾。此外,平田織佐曾任教於櫻美林大學(Obirin University),2000年至 2006年期間,首開創舉,設計出一套新的戲劇教學計畫,開放給社會大眾自由參加;這套工作坊教學法分別於2002年及2011年收錄在日本國中及國小的教科書裡,如今,許多學生開始在教室裡進行戲劇創作。


人形機器人開發|石黑浩
日本大阪大學系統工程學博士。現任大阪大學基礎工學科研究所「系統研發學系」(Department of Systems Innovation)教授、日本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ATR)「石黑浩研究室」主持人。

其研究領域包括: 分佈式感測系統(distributed sensor systems)、互動式機器人學(interactive robotics)以及人型機器人學(android science)。他在各大研討會和《機器人研究》(Robotics Research)、《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IEEE PAMI)等主要學術期刊,已發表多達三百篇以上的論文。

同時,他也開發出多款「類人機器人」(humanoids)與「人形機器人」(androids),包括:可與Windows與 Linux作業系統相容的機器人Robovie、可做出六十五種臉部表情、仿真度極高的美女機器人Geminoid、居家看護機器人Telenoid,以及人形手機Elfoid、生命抱枕Hugvie,吸引美國「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日本放送協會(NHK)、英國國家廣播電臺(BBC)等知名國內外媒體紛紛採訪報導。

不僅如此,石黑浩於「機器人世界盃」(RoboCup)競賽四度獲頒「最佳機器人」大獎(Best Humanoid Award)。2007年入選為當年度「全球百大在世天才」(Synectics Survey of Contemporary Genius)。2011年,大阪縣市政府將「大阪文化獎」(Osaka Cultural Award)頒發給石黑浩,表彰其提升大阪文化的貢獻。



安東.契訶夫與《三姊妹》
安東.契訶夫(1860-1904)是十九世紀末知名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其劇作對二十世紀戲劇更是影響深遠。他堅持現實主義傳統,聚焦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成功塑造小人物角色的典型性格,忠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現況。《三姊妹》是契訶夫於1900年創作發表的的四幕正劇,透過一個沒落的上流社會家族,描寫舊式俄國生活走向衰敗的歷程。劇中三姊妹雖對未來抱有許多美麗的憧憬,但在歷經種種艱難的考驗後,終於體會到生活的現實面。文筆簡鍊犀利,敘事栩栩如生,契訶夫藉由筆下人物的遭遇,透露其對醜惡現象的嘲笑,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展現深刻幽默性與藝術性。




原著劇本|安東.契訶夫
劇本與導演|平田 織佐
人形機器人開發|石黒 浩(大阪大學&ATR石黒浩特別研究所)
製作|日本青年團劇團+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計畫
演員|松田 弘子、能島 瑞穂、井上 三奈子、大竹 直、山内 健司、河村 竜也、石橋 亜希子、大塚 洋、堀 夏子、機器人「Robovie-R3」、人形機器人「Geminoid F」
人形機器人之聲音、動作|井上 三奈子
舞台設計|杉山 至
舞台助理|濱崎賢二  
燈光|三嶋聖子  
服裝|正金 彩  
舞台監督|中西隆雄
機器人導演|力石武信(大阪大學石黒浩研究室/大阪大學溝通設計中心)
機器人控制|泉田雄太
字幕|西本 彩
字幕助理|秋山建一
製作人|西山葉子
音響協力|富士通TEN(株)
聲音合成技術|AI株式會社
協力|YAMAHA發動機株式會社
贊助|
劇本翻譯|田村 容子、唐 顥芸
照片版權© 青木 司(石黑浩個人照片除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