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莎妹劇團的戲至今看過四齣了,麥克傑克森、李小龍的阿砸一聲、膚色的時光、SMAP x SMAP,目前最喜歡的還是麥克阿~~~~太經典了有點難以超越,若有機會再重演,我要帶小寶包再去看一次。

  今天晚上的SMAP x SMAP是關於90年代的共同記憶,從日劇著手,也真的日劇個徹底,幾乎從頭到尾的台詞都用日語講,並夾雜著一些台語,因此觀看時很依賴演員頭頂上的字幕,剛開始很新鮮,也很好笑,尤其是一連串你聽不懂的外語中傳出一個單字是很北七的台語時,真的很有趣。但是久了就有點累,因為我也想看整體演員的走位、表演及表情。

  今天上半場最精采的就是開場、日劇篇以及諷刺SNG車及媒體採訪「RAPE ME」,下半場最精采的是偽SMAP主持菲戈音樂教室重演日劇經典鏡頭並用遊戲懲罰的「神阿 請多給我一點時間」。
(圖片來源:均來自莎妹劇團)
  開場沒多久,就是十幾個人用不同肢體動作停格,湊成上籃分解動作的"灌籃高手"很HIGH的開場。接著許多音樂主題曲喚回了當年看日劇的回憶,《長假》、《101次求婚》、《東京愛情故事》、《高校教師》等,這些我都沒看過(T___T),所以一點感覺都沒有,還好我看過《庶務二課》及《魔女的條件》,戲中用了不少這兩齣日劇的橋段,所以我才比較能進入狀況。宇多田光的First love也真是好經典,10個女演員一起演唱非常好聽,讓我想到去年看《膚色的時光》的感覺,莎妹劇團在音樂及歌唱和音的安排上跟其他劇團比起來真的相當出色。

  回到SMAP x SMAP,這齣戲把這些日劇中一樣或類似的主題及片段,做成一段一段的即時上演,並用攝影機現場拍攝+背景圖投影到布幕上,就變成了劇中劇。這樣拍攝真是相當複雜,因為同時會有4-5台攝影機同時啟動,舞台上可能同時有2-5組演員在表演不同主題,讓觀眾有目不暇給及多重的觀影感受。

  也就是舞台上是許多演員在單調的綠色布幕前表演,但是抬頭看到的布幕卻有各種不同的佈景,角度也不一樣,這呈現出了導演的角度將決定你看事情的角度、並引導你的想法,以及聚焦/分散的不同觀影感受,這對劇團跟觀眾來說我想都是一大挑戰。



  因此延伸出的下一段就是社會新聞受害者在記者、SNG車、狗仔挖傷口毫無慈悲的報導下,象徵著再一次被媒體強暴的「RAPE ME」,這邊安排最巧妙的是雖然有十幾個拿麥克風的記者,但是幾乎可以呈現一組一組的重複著相同或是類似的問題,就好像一個多部曲的樂團在重唱一樣,例如:「你難過嗎? 你傷心嗎? 你的感覺是甚麼? 你有甚麼想法? ......」
  而且他們也沒有在管受訪者的眼淚或是扭曲的表情。因為該問的問題不問,到時候被修理的是記者自己,所以只好先凌遲受害者。這段結尾很諷刺,他們是要獻給SNG車密度最高,沒時間報導國際新聞的媒體及島民們,哈~~~其實有些問題就算記者知道自己問了會被罵,還是要問,因為若別人先問了而且受訪者講了甚麼,變成是別人挖到的新聞,為了減低漏新聞的風險,只能這樣.....

  下半場的音樂教室超好笑,莫子儀一直被抽到做困難的演出,例如先原地轉圈圈(12.25圈)、嘴巴含水、腳踩在健康步道上說台詞,並且要抱起衝上來的女主角~~~XD。大經典是最後一組表演《長假》的接吻畫面時,竟然是抽到貞子搭配演出,真是笑慘了我們。草蜢也很不錯,莫子儀好會扭喔,真讚~~

  跑步的馬總統以及「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也有尬一角,這個真是讓觀眾們群情激昂歡呼阿~~看起來大家對於現任總統的政績真的有點悶

  關於地震的那一段,有一段台詞,大概是在說,「地震只是讓我們看到真相,還有內心的想法,關係其實早就已經破裂,但人們假裝沒看見或是不承認」。我覺得這段的隱喻很棒,因為關係裡的裂痕若沒有溝通說開,即使想要隱藏或是假裝沒事,最終某天還是會因為某些壓力點激發下爆出所有怨氣/能量,屆時要收拾的殘局可能不只是自己,還可能波及到許多層面,那麼之後你能做的是重建,而不再是挖東牆補西牆掩飾漏洞。

  下半場有幾段是在緬懷90年代,例如緬懷逝去的所有人員,鄧麗君、張雨生、黃家駒、薛岳、千島湖受難者、白曉燕、沙林毒氣犧牲者、被死刑槍決者........,還有緬懷阿扁剛上任時充滿希望的那一年。還有一段是大家穿著很像香港舊年代的花旗袍花襯衫,有幾段我仍不太知道要表達甚麼,也許就是那個年代的輕浮與迷幻吧。

  整體下來非常嘉許導演選擇這樣呈現手法的勇氣,以及演員們的多元化表演。精采的一齣戲,最後讓我們用安西教練的話來做ending吧!~「現在放棄,比賽就在這裡結束了。只要不放棄,永遠都有希望。」


導演|王嘉明
製作|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製作人|陳汗青
舞臺設計|黃怡儒
服裝設計|賴宣吾
燈光設計|王天宏
音樂設計|陳建騏
演員|FA、王宏元、王詩淳、王靖惇、朱安如、吳維緯、周明宇、施宣卉、徐華謙、高若珊、崔台鎬、張仲平、張念慈、張詩盈、張耀仁、梅若穎、新田幸生、莫子儀、陶維均、程鈺婷、廖圓融、蔡紹桓、蔡亘晏...等
贊助單位|
照片版權© Mark Wu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SMAP X SMAP》
September 6, 2013

導演王嘉明作品│「常民系列」之三
全球化與哈日風,台灣的90年代幸福論



繼《麥可傑克森》以演唱會式的華麗沸騰能量,與粉絲般的激情宣告,帶出台灣一九八○年代的流行文化與集體現象,《李小龍的阿砸一聲》以台灣人作為民族心理依歸的「龍」之象徵,轉化為結構複雜的家族傳說,探討一九七○年代的國族與自我認同後,莎妹劇團導演王嘉明的「常民系列」之三,《SMAP X SMAP》鎖定台灣受全球化浪潮以及日本各式流行文化影響的九○年代,書寫消費主義與資本社會所建構的幸福論。《SMAP X SMAP》是今年台北藝術節的壓軸大戲,從9月6日至8日(本周五至日)在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演出四場,目前票房銷售已達九成五,每場尚餘少量票券,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或洽莎妹劇團02-2301-0950。

觀看歷史的角度有很多種,教科書上對於歷史事件的選擇與詮釋,往往受政治或學院派別操弄,以至於「歷史」二字承載過多意識形態。導演王嘉明的「常民系列」作品,則從微觀的角度,從通俗文化和常民角度切入,作為闡述過去記憶、聯結世代情感的切入點,翻轉我們對歷史的認知。九○年代的台灣,一方面深受全球化的風潮影響,網際網路的興起,加速了全球化的狂飆浪潮,星巴克(Starbucks)和IKEA等跨國連鎖企業的進口,改寫了大眾的生活型態。另一方面,日本通俗文化,從日劇、音樂、流行時尚、卡通動漫到綜藝節目,更全面充斥台灣人的日常生活。「哈日族」一詞即指崇拜、複製日本流行文化的台灣青少年族群,這群人從生活、娛樂、思想上,大量地模仿、拷貝日本風尚。

王嘉明表示,過去,「幸福」是屬於公領域和政治學,然而現今,「幸福」則是個人私領域的事,九○年代是改寫「幸福」的定義的關鍵年代,現代人所追求的「小確幸」即是從九○年代開始發酵。王嘉明說,九○年代是個輕薄短小的年代,什麼東西都追求快速輕便,不管是日劇結構、PTT的推文、BB call的數字代碼,甚至PPT簡潔扼要的文字簡報,生活中所有瑣碎的個人行為,都在巨大政治、商業和科技的全球結構下,構成了幸福所思所感的無形枷鎖。王嘉明強調,當我們一股腦地「想要幸福」時,其實是承認不幸的起站。

「常民系列」以十年為座標,格局龐大,不同部曲以不同的敘事形式區隔,《SMAP X SMAP》採日劇十一話(集)的結構,濃縮台灣九○年代的集體記憶,舞台就是一個攝影棚,配合現場拍攝以及即時投影,變換場景。取材則如大雜燴般,延續前兩部曲的旁徵博引,素材來自於日劇如《愛情白皮書》、《東京愛情故事》、《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高校教師》、《魔女的條件》;動漫如《灌籃高手》、《名偵探柯南》、《新福音戰士》;台灣綜藝《龍兄虎弟》與政論節目《2100全民開講》;日港台和好萊塢電影如《情書》、《阿飛正傳》、《喜劇之王》、《駭客任務》等。此外,全劇的語言大量夾雜日語和台語,配合字幕,以突顯異質空間和文化的脈絡。

王嘉明說,排練過程就像個整人節目的橋段設計,充滿考驗與挑戰。演員不只演戲、跳舞、唱歌,還要練換景、打架、現場拍攝、還要練日文台詞;練完日文後再加台語;做完日常生活即興後,要背所有細瑣不合拍的動作,之後還要倒帶和拷貝與變奏,連合唱A cappella都是在狂跑後錯落或坐或站地唱。

雖然常民系列的內容講的是台灣的生活,但題材上卻以國外的流行文化為代表。導演王嘉明認為,台灣像一個胃,消化能力很強,可以把別人的東西消化成自己的:八○年代的麥可傑克森來自美國、七○年代的李小龍從香港發跡又到好萊塢、九○年代談日劇風靡台灣的現象,這些外來元素都代表當時台灣的氛圍和認同,以及不同的質感和記憶。接下來,創作力旺盛的王嘉明,計畫以 Beatles 的《The White Album》為靈感,帶出六○年代的白色恐怖;二十一世紀則命名為《i-error》,諧仿蘋果電腦在全球掀起的i熱潮。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 成立於1995年夏天,團名源於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一書中所虛擬的角色,意在解除女性才華被男性體制壓抑的魔咒。劇團以原創劇本及前衛劇場美學為發展目標,創作題材、形式、議題不限。近年多次參加國際文化交流與國內藝術節相關活動,展演作品美學新穎,劇團經營穩定成長。

劇團團員在大學時代(九○年代)就已開始合作,當時成員大部份來自台大話劇社及夜外文系直線劇場。隨著成員陸續畢業,團員間的聯繫和創作並沒有停止,由於不便再使用「臺大話劇社」名義發表作品,1995年夏天開始使用劇團主導創作者魏瑛娟長久以來就想使用的團名「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並於多面向舞蹈劇場排練室首演《甜蜜生活》。1997年3月受邀於香港藝術中心所舉辦的「另類空間─臺灣藝術聚焦」演出新作《自己的房間》。同年八月赴日本東京參加「97小亞細亞戲劇網絡」演出《666─著魔》,獲得熱烈迴響。同年十二月,劇團另一位編導王嘉明受邀「第二次屏風演劇祭」藝術節,推出《伊波拉─關於病毒倫理學的純粹理性批判》,讓劇團風格開始有多核心發展的可能性。

自1997年來,劇團持續受邀於不同國家、城市,展演新作,在國際城市文化或藝術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曾參加上海第二屆國際小劇場戲劇節(Shanghai 2001 The 2nd International Experimental Theatre Festival),1998-2000年香港中國旅程藝術節(Journey to the East 98;Journey to the East 99;Journey 2000),1998、1999、2001年小亞細亞戲劇網絡(98/99/2001 Little Asia Theatre Exchange Network),香港柏林當代文化節(Festival of Vision. Hong Kong - Berlin─A Creative Venture Between Asia and Europe),香港第二屆女兒戲藝術節(The 2nd Girl Play Festival),2003華人小劇場演出季、Physical Theater 2003,赴香港、澳門、北京、上海、釜山、東京、柏林、新加坡、神戶及巴黎等地演出多次。

自2002年劇團開始經營創作平台,除橫向邀請不同的新生代前衛劇場導演,如2002年戴君芳的《當我們討論愛情》、2004年馬照琪的《異境詩篇》、2005年Baboo的《夢十夜》、2006年徐堰鈴的《三姊妹》;更縱向開發深具潛力的年輕導演和演員,如2003年《30P不好讀》裡30位臺大戲劇系年輕學生演員,以及2005年《e‧Play‧XD》四位甫自大學畢業的年輕導演蔣韜、許思賢、蔡柏璋、陳銘峰。藉此平台激發更多劇場創作者的潛力,讓劇團保有獨特美學風格,同時多元發展,不自我侷限,。

劇團成立至今已發表過四十多部作品,其中由王嘉明編導的《Zodiac》獲選第一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2007年作品《殘, 。》獲第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及評審團特別獎,2008年《請聽我說─豪華加長版》及《給普拉斯》雙雙入圍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2010年更以《膚色的時光》榮獲第八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首獎。多年來,合作導演、演員和設計群已建立良好默契,並在各自擅長的劇場領域發展與成長。劇團每年探索實驗、發表新作,與國內外藝術家相互交流,未來亦將持續投入創作平台的經營、戲劇教育的推廣與文化政策的參與。




導演︱王嘉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導演組畢業。現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參與劇場創作實驗十餘年,遊走於傳統與創新的邊緣,大眾與前衛的交界,作品不因通俗而失去批判力量,不因實驗而落入標新立異,兼顧普羅大眾的喜好,與文化美學的向上提升。近年專注於劇場表演語言和聲音的開發,引起熱烈討論。此外,他也積極展開跨域合作,從臺灣弦樂團、復興劇校雜技團、DJ、VJ、地下樂團……等,涵蓋舞蹈、影像、視覺裝置藝術領域,嘗試打破藝術門類間的藩籬,反思劇場中的侷限與盲點,開發創作新面貌。

王嘉明近年作品多巡迴於華文區,曾任劇團多齣作品的製作人和舞監,隨團至香港、東京、大阪、巴黎、柏林、澳門、釜山、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地巡演。曾任廣告和MTV副導、表演指導以及秀場和大型活動導演,2009年受邀擔任高雄世界運動會開幕第三段導演。


獲獎紀錄
◎2009年作品《膚色的時光》獲2010年第八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首獎。
◎2008年作品《請聽我說─豪華加長版》獲2009年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
◎獲美國編導羅伯˙威爾森邀請,參與位於紐約長島由威爾森導演親自主持的水磨坊藝術中心「2008國際夏日藝術村駐村計畫」,發表環境劇場作品《Plastic Holes》,並為年度募款晚會創作裝置演出,獲「紐約時報評選為2008年度十大晚會演出」。
◎2007年作品《殘, 。》獲2008年第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及「評審團特別獎」。
◎2005-2006年 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赴紐約交流半年。
◎2004-2005年 獲教育部獎助,赴「巴黎Cite des International Arts」交流一年。
◎2004年《Zodiac in Developing》所參與的高雄美術館策展【城市漂旅:釋放與失落】,該展覽獲選2005年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七大視覺藝術。
◎2002年劇場作品《Zodiac》獲選第一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

2001-2011主要編導作品:
《李小龍的阿砸一聲》(兩廳院共同製作)
《麥可傑克森》(2010臺北藝術節)
《王記食府》
《05161973辛波絲卡》(2009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期製作 )
《膚色的時光》(2009台北誠品春季舞臺 )
《請聽我說─豪華加長版》(2008台北皇冠小劇場,2009北京東城區四季戲劇風)
《Plastic Holes》(2008羅伯威爾森夏日水磨坊工作坊邀演)
《羅密歐與茱麗葉—獸版》(2008台大戲劇系學期製作)
《R . Z》(2008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新點子藝術節)
《殘, 。》(2007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新點子藝術節)
《誘惑者日記》(2007香港牛棚劇季)
《文生 梵谷》(2006誠品開放地下藝術節開幕戲 )
《麥可傑克森》(2005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瘋狂精英藝術節」開幕戲)
《Poi, Poison, Poisson》(2005巴黎藝術村畫廊)
《拜月計畫》(2004中秋節兩廳院戶外雜技演出)
《家庭深層鑽探手冊—我想和你在一起》(2004國家劇院實驗劇場16軌聲音裝置)
《30P:不好讀》(2003誠品戲劇節開幕戲)
《泰特斯—夾子/布袋版》(2003「莎士比亞在台北」藝術節開幕戲)
《請聽我說》(2002第八屆皇冠藝術節,2005青島藝術節)
《Zodiac》(2001第七屆皇冠藝術節,2002兩廳院十五週年寶島地震帶系列開幕,2007首屆亞洲城市青年戲劇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