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沒有膽量赤裸地站在你的本性面前,而你的本性是什麼呢?你的本性就是毫無本性。佛教所談的“無我”在理論上聽起來相當不錯,但在實際上是一個每個人都無法接受的理論,因為,它威脅到“我”這個幻相。

 

佛教告訴你們,讓我們來面對我們自己,好好地看一下,你就會發現你自己裡面什麼都沒有,但跟你講“什麼都沒有”可能不太好,所以佛教有時候會換一種更聰明的說法,說你裡面具備了一個很美的東西,叫做“佛性”。

 

這個世界是你自己的一個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脆弱的。

 

一切你認為是那個樣子的實際上並不是那個樣子,一切現象皆如夢幻。人應該保持如同一個幻覺之子,這表示你好像一個小孩,正站在許多圖畫或者說幻象前面,同時也表示把你的評判和比較降低。

 

你仔細想想看,我們為什麼拼命想去研究空性?因為它們好像精神上的娛樂品,談起來很舒服,想起來也很高興,就算是和別人爭論起來也很痛快,尤其你要是能拿中觀來跟別人辯論的話,幾乎永遠都是你贏,因為,作為一個學了中觀的人,他的論點別人永遠都逮不到。但是這種東西對我們實際的幫助很少。

 

我們喜歡把學習的重心放在空性上面,無可否認,空性,是很高、很深奧的教授,但是如果一個人研究空性卻沒有作為空性基礎的菩提心的話,那麼空性根本不能發揮作用,不但不能發揮作用,還會變質,變成一種害我們陷入虛無主義的毒品。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只不過是我們所認為的世界。

 

但我們並沒有認識到我們是怎樣來認識世界的,因為我們認為,我們所認為的就是它本來的狀態。如果你沒有認識到你所認為的世界並不是它本來的狀態,那你就無法了解一切現象皆如夢幻。當你認為一個人是具備了慈悲的,另一個人是接受慈悲的,你自然就已經產生了高下的分別。這種慈悲是宗教式的慈悲。

 

當然,它也是很有力量的,但是這種慈悲要讓你成佛的話恐怕不太容易,因為真正的慈悲是平等。

 

宗薩仁波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