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今天晚上總算把這部長達240分鐘的超級紀錄片看完,還好中場有稍微休息10分鐘,讓大家去上廁所買東西,不然一定很難撐到最後。看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總算撐到結束了,嘉許自己^^
  第二個感覺就是,導演在2000年一整年1~12月,每個月選擇一個國家偏遠地點的原住民拍攝他們的生活,以拍攝主體而言這真的是非常難得耶,所以如果每一段都只有幾分鐘,那就太可惜了,會無法表現出那邊生活的感覺。
  因此即使畫面有時候沒有什麼特別的行為,或是沒有人說話,只是看著那裏的水面波紋,或是感覺空氣中的風,或是看著牲畜跑來跑去,都覺得跟那邊好近好近!
  也因此每一段的主題都有其詩意傳達,如果看者都接收到了,那這240分鐘肯定是最棒的一次旅程了!!!

  雖然這部片很讚,全球各地跑了一圈,而且看到了生活在不同氣候原住民的生活,不管是非洲的那米比亞、芬蘭挪威交界的凍原、雲南流行走婚的女人村落、加拿大印地安人部落、密克羅尼西亞、義大利的小島、澳洲的沼澤地、俄羅斯、格陵蘭............,但因為很冷加上精神不濟,我中途還是有睡著了幾回合><

  每一段我覺得真的都很難得耶,竟是可以這麼貼近的看那些在那裡的居民,對土地、對生活的看法。像有一段是在叢林裏面造樹屋的那群人,竟然說了他們以前祖母的時代會殺巫師,還會把巫師的肉烤來吃並且把肉分給鄰居,不過現在已經不會了。此外他們砍樹時候看起來好艱辛喔,不過大家齊心協力很快就能造好一座供十多人居住的樹屋,還有看女人用長樹葉編織捕魚的籃子也真的是有讓人大開眼界的感覺。
  雲南的老奶奶已經76歲了還要掌管分配全家的經濟工作,他當頭兒已經50年了,對他而言,維持大家庭跟著村落其他人一起進步是很重要的,因為必須維持住自己家族的面子,所以要努力工作,不能乞討。
  他們則採取走婚型態,因為不希望自己女兒去別人家裡被使喚,也不願自己的兒子搬出去或是心都在太太身上,所以就算結婚也都是住在原生家庭裡面。大家庭有很多優點,他們可以互相幫忙,cover彼此忙碌的部分,不必單打獨鬥,而且他們覺得漢人家族都會分家,因此為了搬出去的孩子們,房子就得要建很多棟,土地也越分越小,但他們就是原來的那棟樓,土地也一直都維持在那麼大,不會無田可耕作。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工作,為了孩子們可以上學買課本,他們的身軀極少歇息或去渡假旅遊什麼的,一切都只為了不能輸給別人(我覺得漢人民族都比較低調堅忍卻又好強)

  格陵蘭的獵人們,則受到綠色和平組織及碧姬芭杜對於保護動物的疾呼而影響生計。但他們強調他們都不捕捉小海豹,也不會像加拿大人那樣殘暴的直接用木棍打死海豹。

  義大利的漁夫,很想念去世的妻子,對於目前入不敷出,燃料價格太高,近海又沒有魚,得開遠一點開發新漁場這點感到相當無奈。

  印地安部落又豎起了一根很高的圖騰,大家歡欣鼓舞。但是講到商人及加拿大政府把原來屬於他們的土地歸還後,卻沒有半顆樹,動物也都不見了,只有死寂的廢墟時,感到相當憤怒。而外來統治者,卻又常常把自然生態的一些變化歸咎於原住民的破壞,但是,到底誰才是侵略者呢?人家在那邊生活了幾百年都沒怎樣,突然換了統治者就改變了,所以?

  密克羅尼西亞的小島上,他們開始擔心人口過剩造成的糧食短缺問題,而且地球暖化讓南北極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的話,他們馬上就會被淹沒了。紅十字會每兩年會空投聖誕禮物(衣服玩具....)給他們,讓他們平均分配給每個人,但是身為老師的女孩,卻覺得那些只是都市人用完不要的垃圾,而且他們也不太需要衣服,所以那些禮物只是帶來環境汙染的 XD

  飼養馴鹿的獵人,導演跟著他的雪車在廣末的冰原上穿梭,他懂得分辨馴鹿被狼獾吃掉後,頭會被藏起來,馴鹿的耳朵後面有飼養者留下的記號。他也會捕捉獵物,週末假期可能會去市區吃個東西喝杯酒,但畫面最後停留在市區的餐廳裡面,背景是美國流行音樂,與之前蒼茫的雪地與轟隆隆的雪車升相較之下,讓我有有很大的違和感。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這幾段了。

 

 

劇情簡介
20世紀的最後一年,紀錄片工作者導演尼可拉斯葛霍特、攝影師Christoph Meissl和錄音師Stefan Holzer,展開一場長達12個月的旅行。每個月他們選擇一個鄉下地方,在那邊以三個星期的時間拍攝當地的人文風貌。足跡遍及五大洲,他們探訪不同民族與文化的生活方式,透過聲音與影像的紀錄,呈現自然與人類生活方式相互之間的關係。多達數十次的起降,240,000的飛航里程,從炙熱的非洲沙漠到北國極地的冰雪大地,成就這部12段人類生活的紀錄影片,一部獻給21世紀人類的影片。《生活在他方》一片呈現了人類與大地之間不可切割的自然關係,人文風景的關注,讓影片充斥濃濃的風味,全片幾乎無對白,僅有自然大地之聲,在觀者心中繚繞。

1972年出生於維也納的奧地利導演尼可拉斯葛霍特,影像作品為紀錄片及實驗電影,2005年揭示我們每日餐桌上食物來源的紀錄片《民以食為天》(Our Daily Bread),引起廣泛討論,亦是繼《生活在他方》之後,再度榮獲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評審團特別獎作品。與荷蘭紀錄片大師Johan van der Keuken一樣,葛霍特拒絕如主流報導影片般強勢的論述主導,企圖給每個人物定位,給每事答案。他寧可充滿求知慾望地看世界,拍的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無知與懷疑。這就是為什麼他需要如此長時間的鏡頭與片長,讓我們因注視而在對事物既定認知的崩解中看到詩意,當然也就看到了自己。至今7部長片作品,每一部都引起關注與話題,相對於麥克漢內克(Michael Heneke)之於劇情片,他已成為奧地利紀錄片的代表人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