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昨天晚上看《12怒漢:大審判》的特映會,真是超讚的,雖然片長有160分鐘之久,但是從頭到尾都沒讓我想看時間,更不會想打瞌睡,只是一直屏氣凝神地看著12個陪審員的論戰及激辯。
  除了12個大男人的論戰之外,中間還穿插著車臣戰爭的一些片段,其中一個下著雨,幾個士兵死在坦克上或地上的畫面不斷再現,然後每次隨著劇情的推進,這個下雨的場景劇情也會多增加一點。
  一開始原本只有靜止的畫面,大雨下在死亡屍體及戰場上,接著逐漸看到坦克旁邊好像有黑影出現,然後是黑影在前進,後來發現原來是隻狗在向前奔跑,接著發現狗好像咬著什麼東西卻始終看不清楚。最後幾次可以看到狗咬的東西中,有東西會發亮,但是到底是什麼呢?......這個畫面一直重現,大家都很好奇,明明狗已經越來越近,怎麼畫面又消失了。
  最後答案揭曉時,又讓人倒吸一口氣,導演用這樣的手法,緩慢地、片段地,卻又完整地揭示出戰爭的殘酷及野蠻。 而戰爭帶來的傷害雖然是很直接明顯的,但是很多隱形的暴力卻無所不在,我覺得12個陪審員,若粗暴地、不經大腦地,直接把男孩定罪,那跟戰爭的殘酷野蠻其實也不相上下了。  實際上,
在生活中,在別人的生命中,你又曾經多少次成為加害者,或是不經求證就認定別人罪行,而沒去細細思考,因為自己疏忽的後果將會產生什麼結局呢?

  影片結束後,有個字幕寫著的意思大概是--法律可以長久使用,來自於多一點寬容及人性。因為法律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規則是死的,但事件不會完全相同的。去判斷別人的罪行時,有時候不能只憑他做的一件事情,應該還要去通盤考慮他的生活背景,還有犯罪動機。
  因為或許這根本就只是因為偶發事件,引發一連串的錯誤,但若有機會給犯人,他就能重新再站起。若陪審員不把犯人當人看,只當作一個西瓜、蘋果,覺得有地方爛了就整顆丟掉,可是若能把爛掉的地方切掉呢? 這跟
新加坡片《小孩不笨2》,裡面講到的東西是相同的。

------------------------------------------

  12個俄羅斯陪審員,從一開始想要粗糙地用投票通過決定一個車臣男孩弒殺養父的罪行,
  到因為有一個審判員根據良心地去審視細節,而不願隨波逐流跟大家一樣判處有罪,而展開辯論。


  然後因為這個審判員從人的態度出發,開始影響了其他審判員看待這個案件的角度及方法。
  甚至願意重現命案發生的現場,模擬證人的口供是否正確。


  然後像個懺悔大會,或像個人生經驗分享圓桌一樣,每個人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想像這個車臣男孩的犯罪動機,然後思考出來,這個年紀的小孩,他可能並無意殺害自己的養父,說不定只是被生活所逼。到最後才發現,這是個跟利益有關的預謀謀殺案,有人藉機嫁禍給男孩。


  然而一開始,大家只把它當作一個高加索區的外人,認為他就是因為身上留著野蠻的血液(所以有車臣戰爭,所以俄羅斯充滿外來人口),所以才會無情地犯罪,把俄羅斯人當作獵物。


  卻沒先想過,這只是個小孩,甚至是歷經殘酷戰爭的傷痛,眼看著父母在眼前死去,家園被燒毀。過了幾年,連相依為命的小狗都死在槍子下。

  接著烏瑪在戰火中與殺父仇人的屍體相遇,拿著收藏的刀,比對屍體手上的刺青,確認了仇人的身分,也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復仇的必要,那些軍人已經得到懲罰。
  事實上,我不認為烏瑪總是把那把刀子帶在身上,就表示他有暴力傾向,猶記他還很小的時候,叔叔(後來變成養父)曾經送他坦克等玩具,但他看著那些玩具,卻有著不解及驚懼的表情。而他第一次見到那把刀子時,只覺得很酷又很炫,拿著跳舞超棒,大家也因為看他跳舞而HIGH起來;但是第二次再見到那把刀,原本美麗的刀卻是殘酷地插在父親的背上,奪走了他摯愛家人的生命。他一無所有,只好帶著刀子,期待有一天可以遇見殺父仇人吧。 
  戰火期間,烏瑪沒有了家,無處可去,於是只得躲藏在槍火四射的戰場裡,與許多身亡已久的屍體相伴,外面一直下著雨,那些屍體不知道臭了沒,甚至不知道他有沒有東西可以吃,也不知道他跟沉默的屍體共處一室多久。直到跟母親交情很好的叔叔找到了他,帶他回俄羅斯,烏瑪才終於告別了悲慘的戰爭生活。

  但誰知道,俄語說不好的他,在學校裡,是否仍舊遭受歧視,被人家當作是引起戰爭的孩子。有誰在乎過他在槍火下的恐懼呢?而且,他的舞跳得很好,若那些陪審員看過他跳舞時純真自在放鬆的笑容,一定不會認為這是個野蠻種。

  歧視,一直是片中影響審判重要的點。不管是一開始大家對男孩的歧視,還是個性暴烈陪審員對猶太人陪審員的歧視,甚至是他的歧視態度,影響了一個來自高加索地區的外科醫生陪審員,都可以看見,歧視無所不在。只要對方與我不同,我就有絕對的態度去攻擊反對他。可是只要細想,大家都只是在政府下面努力生存的小人物,真的沒有什麼好去區分你我的。
  
  大家在經過一天一夜的激辯後,逐漸改變想法,到最後11個人認為男孩無罪。但是,導演飾演的陪審員,在此時卻仍投反對票,大家錯愕了。

  其實,導演陪審員一開始就知道男孩是無辜的,但他什麼都沒說,若他最初始就把想法說出來,說不定大家不用激辯那麼久呢。只是導演想得更多,讓11個陪審員去思考自己的態度,及做事方法。

  如果永遠都只有看見、辯論、喝酒、笑鬧、達成共識,卻什麼都沒做(不管因為什麼理由)就離開,世界仍舊不會改變,不會變得更好。就像那個體育館的暖氣管的不當施工一樣,過了40年仍然存在,沒人在乎,40年後,如果沒有整個掉下來的話,可能也還維持原樣,沉疴永遠都不會消失。
  就像有些東西,我們都知道他可以怎麼去改善,但若只是打嘴炮,或是想著以後有時間去做,那還真不知要等到何時,才有改變的一天。有時候會自己安慰自己,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所以減少了一點罪惡感?但又如何呢?

  比方說想要身體健康,要運動,但老是因為上班很累沒時間,或是體力不好不去做,那怎麼會有健康的一天?
  比方說,跟情人或朋友吵架了,都知道只要有一個人先低頭或態度放軟,就可以好好再溝通下去,但若總是想說,自己的自尊比較重要,或是對方為何不道歉.....那怎麼會有解決的一天?
  比方說..................大家身邊一定有很多可以套進去的例子。


  因此看完後,感觸很多阿。真的是很值得一看的一部片。(6/20上映)
  配樂用得好,畫面調度剪接也很棒,衝突笑點又不少,戲劇張力十足,有人還說,那些陪審員的抬頭紋都會演戲。我覺得,他們粗大的毛細孔,還有法令紋也都會演戲XD,真不愧是巨星阿。
  因此看片的時候,根本不會分心去想別的事情,會專心的融入劇情裡,是個很棒的心靈饗宴。
  這部片應該也可以排進我今年的前十大院線片吧(另一部是《贖罪》)。

  PS.導演之前拍過《烈日灼身》,我好像是高中時期看的,因為當時國文老師阿梅極力推薦,但我已經忘記演了什麼,但印象中是還不錯。


 

劇情簡介(轉載自開眼電影網
俄羅斯發生了一起離奇謀殺案,一名來自車臣、剛滿18歲的的少年,因為涉嫌殺害他的繼父,而被判處了「一級謀殺」的重罪。由於被害者是一名前蘇聯軍官,他過去曾參與對車臣的鎮壓;加上案發當晚,沒有任何人親眼目睹行兇過程,使這起謀殺案仍存有許多的疑點…。

對於12名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地位的陪審團員而言,男孩殺人「有罪」的結論是不言而喻,但其中1位團員卻力排眾議,要求大家重新再討論,給這名少年最後一個機會…。

不料,這項要求卻激怒了其他11名陪審團員,因為大家都一致認為:沒必要浪費時間去為一個已經〝蓋棺論定〞的案子翻案。然而這名陪審團員卻不願放棄,他不但重新提出對少年有利的說法,並設法個別突破這11名陪審團員的心防,企圖說服他們以扭轉原審判的結果!

車臣少年究竟有沒有殺人?這名陪審團員又為何堅決認定他是無罪的呢?當他對其他陪審團員一一展開反駁時,他能成功說服他們?還是會更激怒他們?!一場震撼人心的世紀審判,自此登場…。

電影雖取材自好萊塢名導薛尼盧梅(Sidney Lumet)五○年代的同名舊作,片長卻長達159分鐘,不但比舊作版本多出63分鐘,並將時空搬移至今天俄國,以敘述一名陪審團員為一名被控謀殺的車臣少年奔走翻案的故事,暗喻如今已重拾當年榮耀繁盛的大國俄羅斯,在面對「車臣問題」所應有的寬容與大度。

編導為1994年以《烈日灼身》,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尼基塔米亥科夫,除了挑選俄國影帝瑟吉麥可維斯基(Sergei Makovetsky)等12巨星外,尼基塔米亥科夫自己還親自出飾「陪審團主席」一角,這部劇情峰迴路轉、高潮迭起,充滿對生命與自由的全新思考的作品,榮獲第64屆威尼斯影展榮譽金獅獎、俄羅斯「尼卡電影獎」最佳男主角、最佳音樂雙料大獎,並入圍2007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