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這次影展去看影片的時候,我都不知道劇情是什麼,就只是靜靜的期待,會有什麼驚喜出現
小牛這部片,前面都是有關一群每天閒晃不工作不負責任的年輕人的生活
到最後,男主角父親狠狠的教訓不成材的兒子,
儘管好笑但卻讓我流下眼淚

因為男主角父親年紀已經不小了,卻還是要擔心這樣的小孩鬧事出問題,
平時就被有錢的親家母看不起,以致於孫子生了都不敢去看,還好賢慧漂亮的媳婦有那個心意,會抱小孩來跟他共享天倫樂,
可是兒子卻愛拈花惹草,搞到現在不管在誰面前,面子都被丟光光了
那種濃濃的悲哀,在看到男主角父親被阻止拿皮帶抽打不孝子後喘氣的樣子時,更加強烈,
讓我看的好心酸
儘管兒子那麼大被老爸打很好笑,可是那幕卻讓我哭了出來

因為前面的劇情鋪陳了很多這個風流小孩的壞事,
包括懶惰、不上進、好色、只想享受偷情的歡愉、不懂的自我檢討、愛說謊、偷竊、推卸責任....
也因此,可以了解他的老婆有多委屈,老爸覺得有多丟臉

不過也由於對於這個花心男劇情很多
所以其他四個人的份量很明顯的比較稀少,尤其是李卡多
因而有一點失衡的感覺

不過阿羅貝多還有莫洛多還是有比較多的描述

阿羅貝多享受著跟母親及姊姊住在一起的幸福
家裡的經濟狀況應該是由姊姊一肩挑起,家事則是媽媽做,他負責閒晃
但是他卻用力譴責姊姊與有婦之夫交往,不准姊姊讓母親傷心
卻忽略姊姊也需要愛情支持她自己
等到姊姊真的離開後,他承諾母親會去找工作,會賺錢
同時也總算感到自己的沒用....
不過,一直到影片最後,似乎跟之前沒啥兩樣

多愁善感的莫洛多,深夜3點仍在外晃蕩,
然後遇見了那時間已經起床要去車站工作的少年
他們認識了彼此,然後常常莫洛多會陪他去工作或是回家
覺得兩人之間有種說不出的曖昧感覺

這五人幫,常常嚷著要離開這個無聊小鎮,但他們本身就是無聊的存在,沒事就是去打彈子把馬子
到最後他們幾乎都沒有離開故鄉,
只有沉默的莫洛多真的在某天清晨拎著行李搭上火車
但其實他也不知道要去哪裡,他只是思考到要先"離開"
因他無聊的生命還是沒有方向,故就只能先從有不同的變化開始
離開的火車風景,俯瞰著看過大家熟睡的臉孔,那感覺好微妙
彷彿大家都停滯了而我不停前進一樣,
或許,真的在下定決心了要不同後,就會有方向出現吧

原則上,我還算喜歡這部片的寓意
當然,最感動我的,不是那些無聊的青春生命
而是真實的在努力為子女創造好環境,及希望子女未來會有成就的那些父母們
我想我應該真的已經脫離百無聊賴的那種生活吧

--
劇情簡介                          

◎1953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金獅獎從缺)
◎1958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提名

本片是年僅33歲的費里尼首次在國際影展獲大獎的作品,對他的創作具有里程碑的地位,然而在獲得熱烈迴響之前,還差一點找不到片商肯發行這部影片。在《小牛》出現之前,義大利影壇仍以狄西嘉、羅塞里尼等新寫實主義大師為主流風格,而《小牛》後,費里尼一方面延續著寫實主義的傳統,確又散發出一種出走的精神變奏。

費里尼的電影都在講述旅程,各式各樣的旅程。而本片的旅程是在鄉鎮中。影片的主角莫洛多由狄西嘉的《擦鞋童》男主角Franco Interlenghi飾演,而他與車站男孩之間的關係與情誼,被費里尼高明的由曖昧轉化成對照的心理象徵,費里尼的弟弟Riccardo Fellini也主演了一角。故事以一種全知觀點的口白娓娓道來,描述義大利某偏遠海邊小鎮,幾個即將年近三十,卻仍與母親同住的青年,想有所作為,想逃離現狀,卻無聊的閒晃生活。

作為第二部劇情長片,本片可視為半自傳回憶錄電影,費里尼生長在里米尼(Rimini)的沿海城鎮,離開家鄉到羅馬,在羅馬尋到一塊新的里米尼-奧斯提亞(Ostia),並在此拍攝《小牛》。喜歡漫畫的費里尼更把50年代義大利社會,以一種幻想與荒謬的方式與詩意的表達出來。他對抑鬱青春、鄉愁的多重關係描繪,以及他日後許多電影的特徵(海、狂歡的宴會、空曠廣場、對童真的眷戀),全部都可以在這部影片中窺知一二。最後男主角搭上了火車,彷彿告別這個海濱小鎮、兒時的自己、沈睡的人們、體制、過去,向未知的未來啟程,這個象徵結束與開始的出走結尾,除了揭示費里尼深厚的鄉愁及投射出當時的社會狀態外,更讓人意識到他非凡的開拓視野。



--
第一次編輯 9/29 18: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