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路)
《#大明劫》是一部在講明末(崇禎年間)如何同時面臨李自成之亂以及瘟疫等天災人禍交雜的電影。
瘟疫也許能用猛藥對治,但國家沉痾已非一帖猛藥得以起死回生,最後還是走向滅亡。
明朝歷經幾次大傳染病,吳又可(吳有性)這位明朝醫家因為看著家鄉許多人因病去世發憤學醫,他用藥異於一般走傷寒論的醫者,常常被抨擊。瘟疫剛發生時,他的老師也還是認為他的說法是異端,堅持用傷寒論治病。
結果,用傷寒論開的藥當然無效,因為這已經不是天地之間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所造成的,而是一種會很快致人於死的毒了。這位醫師最後也染疫而死,而且死前悲憤說著:若是天地之氣造成的病,傷寒論的藥多少都會有用,怎麼會死呢?但,瘟疫就不是六淫之氣造成的啊⋯⋯是看不見的細菌及病毒,這在當時對人體來說就是一種毒~~所以要用比較猛的藥去治。
遇到死抱著舊經典而不隨著時代進步去彈性調整的醫師,病患們也是很倒楣。
(圖片來自網路)
這位吳又可在一個都死絕的村莊中,從光影中發現飛揚的沙塵中有致死病的「戾氣」,會從人的口鼻侵入,潛伏於膈膜間,而非像六淫從皮膚入侵,所以疫病發起來特別嚴重。
他的想法與現代的病菌學、病毒學說接近,而且這個觀點影響了清朝葉天士的三焦辨證,等於也影響了溫病學派(跟《醫痴葉天士》這部電影可以連起來了)。
但吳又可一開始沒有大規模治傳染病的經驗,初期用藥效果不怎麼樣,死亡率沒有下降,不過他光從舌診把病患分類住不同營帳、減少互相傳染,及健康的人都要用布罩住口鼻這點(戴口罩),就已經有效降低傳染了。
吳又可曾與信任他的將軍孫傳庭討論為何用很多大黃(又稱生將軍),因為這味藥是中醫常用的通便瀉火藥物,大苦大寒,患者喝了他的藥都一直水瀉,他認為這樣才能把邪毒排出去,就像帶兵將軍一樣,當斷則斷。
孫傳庭是明朝著名將軍,他的決斷力及觀察力也是驚人的,所以願意相信吳又可,但皇帝富紳卻都不信任他,錢跟糧都要不到還遇到疫情,實在有點悲涼。他如果生在富饒時代應該可以有很多發揮吧,偏偏他生在一個朝代的末世,最後也只能馬革裹屍。
吳又可最後沒有繼續當軍醫,畢竟對一個醫生來說,還沒死的人都有機會救;
但對於一個大將軍來說,留著疫兵可能成為拖累,又很難治好,權宜之計只能全殺了,也節省人力資源。本來可以好好的病患都死了,看在一個仁心濟世的大夫眼裡,只能分道揚鑣。
也還好吳又可活下來,才寫了《瘟疫論》,而且他研發出主治瘟疫或瘧疾的「達原飲」,在2003年SARS也曾出場過唷~~@@ 好酷
(圖片來自網路)
這部《大明劫》步調比較慢一點,但可以好好的看天災人禍(包含皇帝的恐懼、腐敗的課稅制度、霸占國家資源不願意捐贈軍餉的自私富紳們)如何滅國。
#Kira的浮光掠影
===================
片中吳又可跟他的老師的辯論,突然跟今天中醫針灸課張恆偉老師所說的也match上。新冠肺炎病毒已經要用會「毒」死人的外來物看待,再用傷寒論已經偏離方向。
而且西醫用藥其實可以算是寒涼派(溫病),用傷寒論的藥有效也是因為西醫用藥先穩定病情,中醫不能單方面托大。
總之面對毒的用藥要更對症及直接,也許可能會傷身,但命救下來才有機會再調身體。就像是疫苗,也不是完美的方案,可是至少能協助大多數不懂保養身心的人,有個預防7成的方法 ,那麼也就能防堵大規模傳染,減少醫療量能的負擔。
當大家都注射疫苗後,以後COVID-19 大概就會流感化吧
留言列表